春意盎然的 3 月,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假日小分队的同学们带着对中医药文化的好奇,走进厦门大学药学院的八闽园与实验室,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文化研学之旅。在这场融合劳动实践、知识学习与科学探索的活动中,孩子们亲身感受中草药魅力,在动手实践中播撒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除草护绿,劳动中感知自然之美
清晨的药园里,孩子们戴上手套化身 "护绿小卫士",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弯腰分辨杂草与药材。一双双稚嫩的手小心拨开叶片,将夹杂在薄荷、鱼腥草间的杂草连根拔起。"原来药草和野草叶子形状不同!" 五年级的王同学兴奋地展示着辨认技巧。随着一袋袋杂草被清运,整齐的药田在春光中舒展身姿,劳动后的孩子们擦拭着额头的汗珠,真切体会到耕耘与收获的自然法则。


药香润童心,教授领学探秘药物世界
"大家闻闻这片叶子,猜猜它是什么药材?" 八闽园内,厦大药学院陈老师依次介绍药圃中的植物,用生动的互动讲解揭开中医药的神秘面纱。从《本草纲目》的传世智慧到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现代传奇,孩子们围在药圃旁,通过药材触摸历史厚度。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萌发。

显微观药,实践课堂培育科学素养
实验室里,显微镜成为打开微观世界的钥匙。在研究生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屏息凝视载玻片:金银花的绒毛状腺体、当归的网状导管结构... 这些课本上的专业术语化作眼前跃动的细胞图谱。"原来每一种草药都有专属的‘身份证’!" 通过比对薄荷与鱼腥草的显微特征,把抽象的药材鉴别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科学认知,让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活动尾声,捧着亲手制作的药材标本册,孩子们的脸上写满收获的喜悦。带队教师梁老师感慨道:"这种沉浸式研学让传统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当看到孩子们争相记录观察笔记时,我们知道探索的火焰已被点燃。"正如活动横幅所书 "凝心聚力 笃学善思",这场跨越课堂边界的中医药文化之旅,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中华医药的博大精深,更在实践中培育了劳动意识、科学思维与文化自信,为他们的成长之路铺就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瑰丽底色。
文|何永乐
图|曹箫然
厦门大学朝花夕拾药用植物标本社是一个长期开展药用植物标本制作的大学学生社团,自成立以来以普及药用植物知识、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己任。近年来,社团依托厦大药学院先进的科研实验室条件和厦门大学八闽园-药园教学实践基地,多次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中医药主题的研学志愿服务和公益科普小课堂。这已成为药学院和社团师生将优质的高校资源分享和服务于社会的一个通道。